close

腦皮質脊髓路徑Corticospinal Tract的影像

                                                                                 沈戊忠 神經放射線學教授

   投影片1  

    Corticospinal tract(腦皮質脊髓路徑),因其經過延腦(medulla oblongata)的錐體(pyramid)而又稱為pyramidal tract (錐狀束),又可簡稱為motor tract (運動路徑),大腦皮質區要控制身體及四肢的運動就是透過這條很長的路徑(1)

    在讀人體解剖學時,corticospinal tract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解剖名詞及觀念。

    想想看,四十年多年前我在讀醫學系時,沒有電腦,甚至連幻燈片都很少的時代,解剖學的老師如何教這條由頭部大腦最頂端的運動皮質延伸到脊隨最下端這麼長的corticospinal tract

    我是1970年考入當時的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解剖學在大二上課,課程非常繁重,而且又與一組同學分配到一具大體老師,在幾個月內要慢慢剖開來詳讀人體內各器官及組織構造。當時全台灣的幾所私立醫學院(高醫、北醫、中山、及本校) 都靠蔡滋浬及周德程兩位教授在教,神經解剖學排在所有器官之最後,由周德程教授負責教。在大二下時,他實在排不出時間為中國及中山的學生上課,就說兩校合上,而且在暑假補課。中國醫學系150人、中醫系120人、中山醫學系150人,全部四百多人集中在中山的一間超大間教室上課。1972年的夏天,天氣炎熱,大家擠在一起,周教授大汗淋漓,脫掉襯杉,穿著汗杉,墊著椅子,用白色、紅色粉筆,由黑板上最高處往下描畫corticospinal tract的走向,這種刻苦艱難的上課方式,四十多年來我一直沒有忘懷。

    現在解剖學老師可以很輕易引用教科書及網路上的圖片(2),以幻燈片投影show給學生看,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然而,當老師以slides很快show過時,學生會注意聽嗎?會像往日我們看到教授大汗淋漓在黑板上繪圖時那麼感動嗎?

 

Corticospinal tract的醫學影像:  

    這一條這麼重要的tract在屍體解剖的腦及脊髓事實上是分辨不出來的,有了電腦斷層攝影(CT)之後也一樣無法與其他腦組織區分。後來有了磁振造影(MRI)之後,這一條路徑才勉強被看到,但是在新生兒期,也就是白質在髓鞘化(myelination)過程中可顯示得相當清楚。1990年台中榮總裝台灣第一部Picker 1.0TMRI時,我摘錄一些標準的影像,每天晚上用轉印紙標示解剖位置,當我為一個二個多月大新生兒的腦部MRI標示corticospinal tract(3),那種能在活生生的人身上看到這條tract,內心有說不出的喜悅及感動。

    在急性腦中風引起半身癱瘓的病患,MRI 可以很清楚的尋找出腦出血或腦梗塞事發生在corticospinal tract 哪一站(4~9)

另外在慢性腦中風半身癱瘓的病患,因為腦運動皮質區或corticospinal tract上游中風腦組織損壞,整條corticospinal tract也無法使用,就會出現去髓鞘化(demyelination),在MRIT2WIFLAIR這條tract更明亮,尤其冠狀切面下,整條路徑也可以看到(10),但這也表示此人終生半邊癱了,因為大腦運動皮質區再也無法指揮肢體運動。

    Functional MRI可顯示非常漂亮的corticospinal tract,這是使用一種diffusion tensor image (DTI) 的技術所做的,而且又有彩色化,在正常人可以show出很漂亮的圖譜(11) DTI目前用於醫療診斷及神經科學研究,像本院林欣榮教授的團隊使用幹細胞治療中風已久的病人,可以讓癱瘓已久的病人恢復肢體力氣而站立起來,我們也使用DTI技術證明corticospinal tract的纖維確實由萎縮而再增生回來。

    

    後記: 前面我說,這個時代的解剖學老師以slides show corticospinal tract 時,學生會注意聽嗎?會像往日我們看到教授大汗淋漓在黑板上繪圖時那麼感動嗎? 一月下旬,我在這個學期結束前為中醫系三及後中醫系二年級學生上了一堂影像解剖學之後,學生倒是可以馬上繪圖描述 corticospinal tract 的走向(圖12),可見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

 

投影片2投影片3  投影片4  投影片5  投影片6  投影片7  投影片8  投影片9  投影片10  投影片11  

 

投影片1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腦皮質脊髓路徑 腦解剖學
    全站熱搜

    沈戊忠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